首页 > 学习教育
在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史诗中书写浙江新篇——聚焦2023年浙江省两会
时间:2023-02-27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月11日至1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杭州举行。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召开的两会,紧密结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浙江未来发展擘画壮美蓝图,选举产生新一届省级国家机关、人民政协领导班子。大会庄重热烈、风清气正、成果丰硕,是高举旗帜、忠诚核心的再宣誓,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再动员,是团结奋斗、扬帆起航的再出发。

会议期间,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们,以饱满政治热情、昂扬精神状态和强烈使命担当,在全面回顾总结2022年和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清醒分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和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中发表真知灼见、积极建言资政、凝聚奋进之力,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史诗中书写浓墨重彩的浙江新篇贡献力量。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稳居各省区第1位;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迈过6万亿元、7万亿元两个台阶……”1月12日上午,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满怀信心步入省人民大会堂,听取省长王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连串数字让代表委员们精神昂扬、备受鼓舞。

大家认为,过去五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浙江依然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最让人兴奋的,是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描绘了具体实施路径——“十大工程”。

从内容看,这十大工程涉及创新、制造业、民生等领域;从提法看,这十大工程很新,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工程、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等,都切中当下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要害,也为未来的发展夯基垒台、立梁架柱。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省人大代表、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小敏认为,龙头企业要主动担当起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链主责任,积极构建一体化的分工与合作生态。地方政府要统筹分析区域优势,科学编制集群培育方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站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节点,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建议,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作为拉动经济、投资未来的重要战略布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统筹兼顾投资分配,并做好全过程的项目评估。

《报告》提出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让来自之江实验室的省政协委员袁继新深感振奋。他建议,要对标世界最前沿、最尖端,持国家所需、浙江所要、未来所向谋划战略领域,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使国内外创新资源、人才、资金向浙江集聚,创新成果在浙江转化。

关键词 缩小三大差距

“近年来,景宁大力推动古村复兴、畲寨振兴,建起以东弄田园综合体、禅茶工坊为代表的环敕木山‘十大畲寨’,广受市民游客喜爱。”省人大代表,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岭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雷丽玲在“代表通道”上热情介绍了畲乡共富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缩小三大差距最重要的是加快山区26县发展、让山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省人大代表,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全刚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仍有诸多瓶颈有待破题,应积极鼓励金融渠道、金融数据、金融产品、金融场景、金融队伍、金融宣传、金融政策合力组成“七个下乡”,开展全方位赋能。

过去一年,山区26县生产总值增速高于浙江全省均速。围绕加快山区26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高级经济师姜玲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加大对山区有机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动“有机的身份”转化为“有机的价值”,加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与此同时,探索有机产业核心保护机制,落实生态补偿。

精神富有是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中华文明浙江标识行动,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亮表示,作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投资主体和投融资主平台,集团将继续深化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打造更多文化成果。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个“一号工程”格外引人关注。一个是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另一个是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二者合力擂响了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战鼓。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将培育超百亿元数字企业40家,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50家,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

锚定目标,如何进一步打开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代表委员们亮出了新思路、金点子。

民进浙江省委会集体提案提出,“元宇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赛道;建议尽快出台关于“元宇宙”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对“元宇宙”数字经济的支持态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打造大型开放“元宇宙”平台,并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实力,在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领域形成底层技术突破。

省政协委员、火石创造董事长金霞认为,浙江有基础、有条件率先探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加快打造产业数字底座,融合全球公域数据和浙江私域数据,持续推动以“产业大脑”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往产业纵深推进。

2022年11月,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年度排名中,浙江位居第一。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已是“优等生”的浙江深谙“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道理,进一步推出了保障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健全具有浙江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

今年两会上审议修改《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草案)》就是落实“一号改革工程”的一个实招,其目的就是更好地保护经济发展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参与者。省政协委员、方远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陈志军说,早在2020年,我省就出台《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时隔三年再出“猛招”——全面改版《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是对党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完美注解和快速响应,也是改革先行先试“浙江速度”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科技创新引领

在“委员通道”上,省政协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副主委,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说:“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推动科技创新这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大道上,浙江已奋力奔跑多年,并将继续奋勇前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和15大重点领域,到2027年,建成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建设高水平省实验室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5家,实施2000项以上省重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5万家。这张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蓝图,也成了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何实现目标要求?省政协委员、耀有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捷认为,应以跨界融合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业、创新、创投“铁三角”,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活性,让资本赋能创新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创新第一动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省政协委员、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林东表示,绝大多数高端人才沉淀在传统高校院所,希望可以打通民营企业研究院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通通道,进一步增强浙江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省人大代表、迈德医疗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罗坚则建议,要建立企业人才回炉高校的绿色通道,省内高校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和企业需求,分层级、分学科、分地域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化系统,更好地保障人才回炉机制的落实。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在创新大局中有着特殊使命。省人大代表、温州大学校长赵敏建议,把争创“双一流”作为新时代浙江高等教育锻长板、补短板的关键一招,把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浙江高校迎头赶上、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在新起点上,如何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探讨。

“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和能源资源小省,处于全国能源资源供应的末端,能源资源整体对外依存度高达90%。”浙江省人大代表,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黄潜表示,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确立,石化化工行业发展面临清洁用能方面的严峻挑战。对此,他建议,政府将高温气冷堆与石化化工基地耦合项目纳入浙江省和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从而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能技术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在省政协新增设界别——环境资源界,讨论场面同样热烈。今年第一次亮相的“环境资源界”有16位委员,来自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他们涉猎的领域和相关工作都和环境资源相关。

“我们委员的理解是,增设‘环境资源界’,意味着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浙江新阶段发展中承担的角色更重要了,也有利于把专长于各领域的委员聚集到一块,共同围绕环境资源建言资政。”省政协委员、省气象局局长苗长明说。

在该界别的讨论中,也迸发出有关环境资源的新思路。“我关注的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污染收集治理。未来五年,我的履职目标之一,是为工业污染防治打造相应的修复技术规范。”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林道辉委员建议,各地产业“腾笼换鸟”过程中,有不少退役或转型升级的工业园区,浙江应率先编制出台针对工业园区的土壤、地下水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这些资源的保护修复,也是我们的发展之基。”

关键词 公共服务优享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省长王浩围绕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公布了2023年十方面民生实事。今年的民生实事将靶心对准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当下百姓呼声最高的关键事,努力把好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在就业创业方面,浙江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4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万人。围绕目标落实,省政协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小年提出,可以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合力,以此来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省政协委员、杭州第十四中学校长陈利民认为,上最合适的学校,上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对“教育共富”最朴素的理解。他建议通过区域集团化办学,在理念、师资、课程、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在高水平动态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和学校间发展差距。

养老也是不少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真认为,“浙里康养”重点是探索打造“中国式家门口幸福养老”浙江样板。具体举措包括实施康养安全兜底提升工程,率先全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低收入群体救助帮扶,实现高龄津贴全覆盖,建立“爱心卡”制度;实施康养服务均衡共享工程,在山区26县县城重点建设1—2家功能强大的养老院,探索“劳养结合”模式,启动山区助老行动,推动全省各县(市、区)均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等。

为更好地实现“老有康养”,省人大代表、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首席主播李飒建议,应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养老照护体系建设,培养和打造一批医养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养老服务“软硬件”的共同提升。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