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往来 > 县区台务 > 洞头
以“诗”为媒,洞台共促同根文化交流
时间:2022-08-05 来源:市台办 字号:[ ]

洞台文化交流又添佳话。日前,《台湾新生报》发表了一篇《唐诗诗意画》之“积水沧浪一望中”,文章生动诠释赏析了寻景不遇的感怀诗——《青岙山》,其作者为洞头民俗文化专家邱国鹰。


《台湾新生报》是在台湾地区发行的一份全岛性报纸,致力于两岸经贸、交通、旅游等领域交流宣传,为国内外第一家以两岸经贸及交通讯息为报导主轴的专业媒体。

为凝聚两岸力量传承中华诗词,该报特开辟了《唐诗诗意画》专栏,对《唐诗三百首》进行解读传播。


“积水沧浪一望中”,是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踏寻青岙山望海楼诗作的一句。浙江省温州市的洞头区,是一个由302座岛屿组成的海岛区,岛奇礁美,滩佳鱼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地标性建筑望海楼,以“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跻身中华历史文化名楼之列。


诗词原文

《青岙山》

灵海泓澄匝翠峰,

昔贤心赏已成空。

今朝亭馆无遗制,

积水沧浪一望中。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寻景不遇的感怀诗。


起句即给人展现了一幅美丽海洋的壮观景象:大海深邃,碧波清澈,浪花翻腾,围绕着青翠的青岙山。这样的美景,令久坐官衙的张太守,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可以想见,作者这次乘舟泛海,一开始的心情是愉悦的。本来嘛,作者自认才高八斗,八十多年一遇“连中三元”的奇才,却官运多舛,屡遭贬谪,这次被贬到更偏远的温州,心绪十分低落。可是,听幕僚说起南朝老郡守颜延之建亭馆观海景之轶事,不禁心花为之绽放:走,看看去!于是,带着属下,兴冲冲来寻佳景。船出瓯江口,驶到洞头海面,远远看到青翠欲滴的青岙山,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意想不到的事来了:寻来找去,青岙山上哪里还有望海楼的影踪!400年岁月悠悠,狂风急浪卷走了几多物事。山依旧,海依旧,老郡守建造、喜爱的亭馆却未能依旧。诗作以“已成空”“无遗制”,把眼前景象、胸中块垒一展无遗,唉,实在是太遗憾了!海碧峰翠,美景未改;满眼波涛,亭馆何在?昔日先贤心赏地,尔今凭吊唯积水!


从兴冲冲前来寻景,到海茫茫找不到亭馆;“先贤”杳然而去,亭馆也“无遗制”,而“积水”依然“沧浪”,这“一望”,竟是400年之隔!联想到两人几乎相同的遭遇,张又新的心情也渐次开朗:同是朝廷贬官,同在这偏僻岛屿,同样面对奔腾不息的海浪,颜延之没有沉沦,能泰然处之,建亭馆望海,留下了一段生命的痕迹,吾辈也应当如是!那翻腾不已的“沧浪”,是在激励自己要像颜老太守一样,不颓废,有作为啊!


青岙山之行,令诗人振作。张又新在温州短暂的任期内,写下不少描写温州人文山水风光的诗作,还撰写了一部继陆羽《茶经》之后的重要茶道研究著作《煎茶水记》,开创我国茶文化中品水文化的先河,为人们所称道。


《青岙山》被《全唐诗》收录,颜延之在青岙山建望海楼亭的史实才广为人知。2003年,洞头区重建望海楼,延续了海岛的历史文化根脉。


温州市洞头区人,原任洞头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被评为温州市人民政府连续两轮的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著有《邱国鹰文集》4卷及散文集、寓言集、民间童话故事集等27部。获全国首届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文化部“蒲公英奖”、陈伯吹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全国奖12次,省级奖20余次。以他为主搜集整理的“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一等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