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台湾—环保葬渐成风尚 | |||
|
|||
樟树、杜英、乌心石、竹柏环绕,搭配阳光草皮与景观水池,咋看之下与郊野公园并无区别。然而,这是台湾新竹市的第一座环保自然葬区“咏生树”,于今年清明前夕刚刚启用。在这里,逝者的骨灰经过处理,与泥土、树叶及花瓣层层堆叠,并加入溶磷菌加速骨灰分解,将之与大地融为一体,让生命回归尘土。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大家慎终追远、缅怀逝者的日子。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已不再去传统墓园,而是来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或是风景优美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先人。 曾经,台湾民众办丧事时也迷信风水、讲究时辰,繁文缛节多,死人与活人争地,劳民伤财,反而肥了殡葬业者的腰包。加之岛内地狭人稠,土地资源有限,让殡葬改革势在必行。 最先打破旧观念的力量来自于台湾民间。1997年,由佛光山星云法师所创办的南华大学成立了“生死学研究所”,开启了大众对殡葬礼俗的关注。星云法师公开表示他偏好火葬,并认为身体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与此同时,2002年起,台湾当局也积极倡导树葬、海葬等环保葬,并补助地方政府实际推行。在社会各方努力之下,“简丧薄葬”渐成风尚。目前,全台湾已设立近30处树葬园区。 在环保葬推进的过程中,名人的示范效应起到了一定作用。2009年,圣严法师圆寂。他留下遗嘱:“不发讣闻、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植存(将骨灰埋撒于普通林园)于金山园区。当时,各行各业3万信众上山观礼,很多是从中南部包车而来,各大媒体广为报道。经此,环保葬的方式得到很好传播,获得许多台湾民众认同。2020年,台湾知名统派学者王晓波去世。依照王晓波遗愿,其骨灰撒入台湾海峡。王晓波的亲朋好友还为其在海上举行了追思会,追忆他为两岸统一、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 在环保葬日趋流行的同时,随着观念转变,殡葬业从过去遭忌讳、受排斥,慢慢转为一般性质服务行业。多所台湾大专院校开设殡葬相关科系或课程,并成为热门科系。据台当局主管部门统计,台湾殡葬礼仪师人数近年来增加逾6倍。 |
|||